英国学者李约瑟著《中国科学文化史》中,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发明,是阴阳理论的盛行才能催生出象棋的雏形,而中国象棋也经过

英国学者李约瑟著《中国科学文化史》中,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发明,是阴阳理论的盛行才能催生出象棋的雏形,而中国象棋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,在棋盘上,我们不仅能看出下棋者双方的文化内涵和谋略思想,其实也能看到众生百态,比如说康熙下象棋。

在后世整理出来的《清宫秘档》中,记载了一个关于康熙下棋的故事,当时是公元1698年,喜欢围猎的康熙又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发了,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木兰猎场,这是康熙为锻炼军队特意开辟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,康熙每年都有率领王公大臣和精兵来这里涉猎,这一行动被称为是“木兰秋弥”。

当康熙带着一群人走过伊逊河的时候,突然感觉疲惫,于是下令休息整顿,然后爬上了一座山(可能就是一个山坡),山顶风光优美,清风徐来时,心旷神怡,于是康熙席地而坐,棋隐大发,命令大臣李光地和他对弈,李光地公元1670年就进了宫当官,28年来深受康熙冷暖交替的夹击,知道康熙的秉性,于是这个故事就这么开始了。

首先是和手上握有权柄的人下棋,赢或者不赢不当当只是水平的问题,还是一种人情世故的考量,有的人你要赢他,但是有的人你必须要输,面对康熙这样的人,李光地就明白自己是一定要输的,当然也不能输得很明显,所以李光地盘盘让康熙险胜,以至于康熙一时之间感觉睥睨众生,于是连连叫战。

但大家都和李光地一样的心思,知道皇帝的棋不好赢也不好输,于是都不敢上前,康熙只好说:“赢了重赏!”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一个侍卫一听就呆不住了,上前请求参棋,自称那仁福,康熙当然很满意,挥挥手准了,但是大臣们知道这个那仁福一根筋,使眼色让他不要掺和,但那仁福既然一根筋,自然也看不懂这样的暗示。

而且对弈之后,那仁福更是没有考虑对方的身份,端端正正跪着,一心一意想着赢棋,恰巧那仁福本来就是棋艺高超的人,没多久就领着3个卒子过了河,然后又将康熙的车踩掉一个,康熙可能是这辈子都没遭遇过这个架势,急得满头大汗,面部通红,当时气氛就不怎么好了,偏偏那仁福还是一无所觉。

太监不忍一个侍卫就这么因为触怒天子葬送前途或葬送性命,刚好瞥见远处一只鹿跑了过去,于是故作兴奋转头和康熙说:“万岁爷,刚刚窜过去一只大老虎!”很难说康熙这个时候是真的对老虎感兴趣,还是只想找个台阶下,总而言之他很开心站了起来,准备去猎虎,走之前对那仁福抛下一句:“你在这里守着不要离开,等朕回来再下!”

哪想得这么一句话,竟然葬送了一个人的性命,康熙之后带上弓箭去找老虎了,众大臣和人马全部都跟随而去,只留下侍卫跪坐在山顶,结果康熙老虎没有猎到,棋盘也忘记了,等他10天之后准备回京,突然路过了这座山,才想起还有一个棋盘之约,不过也不清楚山上还有没有人,但他依然纵马上去了,然眼前一幕却令他震惊。

原来自从被下令不准走之后,那仁福就一直没有离开过,作为一个下等侍卫,也没有人惦记着他的去向,于是竟然任由一个大活人在这样的地方活活跪着饿死了,然而看到眼前一幕,康熙想的是:“君而无信,何以为君”,这8字虽成名言,但事实上这一个象棋故事,远远不止这么简单,里面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。

首先是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”,皇权的高度集中,使得康熙棋盘变成了危机和陷阱;其次是“圣人敬小慎微,动不失时”,面对这样一局棋李光地早已学会明哲保身;最后是“杜口裹足,莫肯即秦耳”,那仁福绝对只是因为迂腐固执才不敢走,而是心有顾虑,家有挂碍,不敢承担走了之后株连的风险。所以说人生如棋盘。

TAG:康熙,徐来,侍卫,棋盘